找一張中國地圖,大致看看四川省的結構。西部多山區(qū),中間是盆地——這可能是我們對這個“天府之國”最為直觀的印象。把視角切回到四川歷來大大小小的地震上,如果將震中所在的位置投影在地圖中,大致能發(fā)現——這些地震發(fā)生的地點,大致都排在西部的山區(qū)里,而且似乎平行于山區(qū)-盆地的交界線而呈線性分布。至于盆地中央,雖然會遭到地震的影響,但很少是直接的震中區(qū)域。
經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投圖步驟,可得出第一步推論:四川的地震,與它西部那排最靠盆地的“山”有著相關性。這個來自經驗的推論雖然簡單,但實際上,已經抓到問題的實質了。因為這條俗稱做“山”的地形,正是著名的龍門山大斷裂——它是一條貫穿巖石圈的巨型地殼斷裂系統(tǒng),南北延伸越500公里,寬達70公里。本來,以巖石組成的堅硬地殼幾乎堅不可摧,它之所以能發(fā)生如此大的斷裂、扭曲,一定是有什么強大的力量撕裂了它。于是,科學家們研究龍門山斷裂帶中巖石的應力場發(fā)現,這股強大的應力的確客觀存在,而它,則來自西南方向的更高一階的地域——青藏高原。
應力場分析表明擠壓應力來自青藏高原,那么,為什么青藏高原要提供這么大的應力場,持續(xù)不斷地壓迫它東部邊緣的四川盆地,以至于在前鋒形成這么大的斷裂系統(tǒng)呢?原來,青藏高原也不是根本原因,它依然是一個結果,是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正面碰撞的結果。大陸與大陸之間的相撞不比大陸與大洋之間的接觸,后者,一個輕一個沉,大洋插到大陸下,形成海溝和火山弧(如日本島)。而大陸是一直漂在洋殼之上的,數億年從不消失,密度基本相同,誰也不讓誰。這種大陸板塊之間的正面相撞,消減不掉兩者的物質,于是,這些物質就只有堆在地表,堆出一個巨大的土堆,放在我們人類的視野下,便是巨大空前的高地勢——喜馬拉雅山系與青藏高原了。
龍門山斷裂帶中多發(fā)的地震,就是來自青藏高原方向的應力場持續(xù)對地殼提供擠壓應力,當地殼中的巖石實在不堪應力的重壓而破碎、斷裂時,巨大的能量釋放,以機械波的形式傳遍四周,便構成了慘烈的地震。龍門山是山區(qū)與盆地兩個地質體的接觸帶,由于對剛性客體來說,默認其力作用在兩者交界的邊緣,因此,山與盆接觸的前鋒帶,便成為了應力場釋放其機械力的集中區(qū)域,在這個區(qū)域內,地震便多發(fā)了起來。